开山种田猜一字(开山种田打个什么字)

综合百科09

县令妙计除虎患原文?

康熙初年,四川历经战乱,人口锐减,虽有可耕之田,却无耕田之民,于是康熙下旨从湖广移民入川,以补充当地劳力。

刚开始进展得很不顺利,小股打前站的湖广移民入川后便被老虎吃了。原来,蜀中因兵乱,人口大减,加上山林广阔,造成老虎过度繁殖,渐成祸患。

四川老虎吃人的消息传到湖广后,当地百姓说什么也不肯入川了。眼看移民无法进行下去,康熙颁下严旨,责令官员限期消除虎患。时任扬州府东台县令的祁彪上书朝廷,毛遂自荐出任虎患最严重的江津县令。

祁彪祖上乃猎户出身,自幼耳濡目染,通晓捕猎之道,他一上任便组织人马在老虎出没之处设陷阱,布毒饵。不到一个月,为祸江津数年的老虎就被消灭得干干净净。大功告成的祁彪向朝廷报捷,康熙大喜过望,当即下旨火速从湖广移民五百户前往江津境内垦荒。

这天,祁彪正在县衙中为安置湖广移民之事忙得不亦乐乎,县丞突然大惊失色地冲了进来,说城外又出现了大批老虎。祁彪急匆匆赶去一看,果然有数十只老虎啸聚在山岗之上,蠢蠢欲动。县丞不解,老虎已被捕杀殆尽,怎么突然又冒出这么多老虎?祁彪略一思忖,道:“这些老虎一定是从别处蹿来的,看来打虎一事难办了。”县丞闻言急道:“湖广移民正在赶往江津途中,倘若抵达后再闹出人命,我们的脑袋怕是要搬家了!”祁彪眉头紧皱,半晌顿足道:“看来只有用此手段了……”祁彪立即布置人手在城外挖了数十处深坑,铺上草席,撒上浮土,上置鲜活牛羊,引诱老虎上钩,并下令一定要活捉老虎。

几天下来,果然抓了十几只活虎,祁彪选了其中两只壮硕公虎,命人依照他的吩咐鼓捣一番后,又放归山中。县丞有些摸不着头脑,祁彪一副胸有成竹的架势:“三日后便见分晓。”

一转眼三天过去了,城外果然不见了虎迹,众人战战兢兢登上山岗一看,山林里横七竖八躺着许多虎尸。县丞回到县衙,连称县令大人手段高明。

原来祁彪让人在公虎肛门里塞进数十枚干蚕豆,然后再用羊肠线把老虎肛门缝死。老虎回到山中后,干蚕豆慢慢在肠中鼓涨,肛门又被缝死无法排泄,最后越涨越大,疼痛难忍,直至狂性大发,疯咬同类。为了防止他处之虎再为害江津,祁彪又让人每隔几日便如法炮制。老虎发狂后,虎啸声之惨烈,他处之虎听了唯恐避之不及,哪还敢来。迁入江津的湖广移民很快便开始建房垒灶,开荒种地,朝廷又下旨把祁彪的灭虎奇招在蜀地广泛推广,为祸川渝数十年的虎患很快便烟消云散了。

虎患过后,祁彪让人把困养在深坑中的剩余几只老虎都放归山林。众人不解,祁彪道:“蜀地虎患皆因人烟荒芜、山高林密所致,如今大批湖广移民入川,开山种地,人丁兴旺后便不会再生虎患了。如果把老虎赶尽杀绝,日后山中其他野物又会兴盛,为祸百姓,唯有放虎归山才能平衡。”。

猜谜语开山种田是什么字?

答:开山种田打一字,这个字是画字。我的理解是开山种田,也就是把山字中间的竖去掉,种田就是把田字放里边,组合在一起就是谜底画字。

朴刀念什么?pu还是piao?

朴(pō)刀

朴刀历史

史书记载

  “朴(pō)刀”,《辞源》解作窄长有短把的刀。 《汉语大词典》解作刀身窄长、

刀柄较短的刀。双手使用。这种兵器在宋代、 元代的通俗文艺作品中屡屡出现(下面将举例说明),却不见于宋人曾公亮等所编著的《武经总要》的记载。 书中说:“刀之小别,有笔刀军中常用。其间健斗者,竞为异制以自表,故道有太平、定我、朝天、开阵划阵、偏刀、车刀、匕首之名。掉则有两刃山字之制,要皆小异,故不悉录。”书中绘图介绍了八种刀。包括掉刀、屈刀、欢耳刀、掩月刀、 戟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独不及朴刀,可见兵学家并不把它视为真正的武器。 它只是流行于民间、而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粗陋的兵器。 宋人对这种“刀”的形制做了细致的说明:

  仁宗天圣八年(1300)三月诏:“川峡路今后不得造着裤刀,违者依例断遣。 ”五月,利川路转云使陈贯言:“着裤刀于短枪干、拄杖头, 安者谓之‘拨刀’;安短木柄者,谓之‘畲刀’。并皆可着裤。‘畲刀’是民间日用之器,川峡山险, 全用此刀开山种田,谓之刀耕火种。今若一例禁断,有妨农务,兼恐禁止不得, 民者犯众。请自今着裤刀为兵器者禁断;为农器者放行。”乃可其请。 宋会要辑稿

(见《宋会要辑稿》185册) “拨刀”即“扑刀”

  从陈贯的话中可见扑刀的另一个名字是“着裤刀”, 可以挂在裤腰上。它极简陋,安上短把就是用于“刀耕火种”的“畲刀”,是为农具; 如果安上了长把才是“朴刀”,无怪它不能上《武经总要》。 而老百姓则因为扑刀易得而便宜所以把它作为经常使用的兵器。扑刀是能兵农并用的, 所以对它根本不可能完全禁断。朴刀是短刀头、长刀把的,刀身无鞘,长刀把可以从刀头取下, 作杆棒用。这一点在《水浒传》中有细致的描写。 在六十一回写卢俊义到山东与梁山好汉交战前作准备工作时:卢俊义取出朴刀,装在杆棒上,三个丫儿扣牢了,赶着车子,奔梁山泊路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