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川美副教授晏莉:为何对重庆轨道交通情有独钟?

设计新闻039

重庆不仅是山城、江城,也是一座建在“轨道上的城市”。上天入地、穿楼过江的轨道,构建了城市交通“大动脉”,轨道交通,由此成为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重庆轻轨自2005年开通至今以迅猛的速度发展,到目前已经开通的线路有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9号线,10号线。轻轨的通车成为了居民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极大地缓解了重庆的交通压力,为人们的快速出行提供了便捷。在轻轨开通之初,为了让乘客便捷地达到乘车、下车、出站、换乘的目的,需要将各种类型的标识按一定关系组成,设计以“导航”为目的视觉信息系统来帮助乘客安全、方便、迅速、舒适地完成整个出行。这些轨道交通视觉导向系统的幕后设计者真是了不起,今天我们专访了四川美院副教授晏莉——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视觉导向系统的杰出设计者。

专访川美副教授晏莉:为何对重庆轨道交通情有独钟?,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第1张

通讯员 李一凡 摄

晏莉,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华盛顿大学艺术设计系访问学者,英国伯恩茅斯艺术大学访问学者,重庆市政府首届重大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晏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与装饰艺术设计,发表论文18篇,并有6篇发表于在CSSCI、CSCD、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主持省部级课题5项,校级课题4项,多项作品荣获国家级、省市级荣誉证书,并受邀参加国内外众多著名作品展。

专访川美副教授晏莉:为何对重庆轨道交通情有独钟?,1,第2张

谈及重庆轨道交通视觉导向标识设计,晏莉教授于2012年受邀主持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视觉系统设计,再次提及,她的心中充满了自豪,毕竟是自己精心设计、细心钻研的作品,而且还是件意义非凡的事,对其有着情有独钟的情感。对于轨道交通乘客来说,从决定乘坐轨道交通工具起,就开始处于寻找信息的状态,因此轨道交通视觉导向系统的内容和位置设置极为重要。轨道交通视觉导向系统将站外路引、车站引导标识、运营公告标识、紧急逃生标识、车载信息等内容归纳为一个标识系统,并与空间实体建筑的导向系统相配合使用,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导向设计,从而共同完成客流引导任务,使之更具科学性和完整性。 在设计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视觉系统时,晏教授注重减少视觉障碍、加快视觉传达、强化线路标志色的概念、避免各线标志色和常用安全色相雷同。当时重庆轻轨已开通的线路有1号线,1号线的标志色是红色,所以她将2号线的标志色设为绿色。绿色在公共区域中常用于紧急疏散,而1号线的红色常作为禁止、危险以及消防设备所用颜色。“如果线路色与安全色、警戒色雷同或视觉差异不大,在使用时会相互干扰,一方面扰乱了安全色的作用,另一 方面也降低了线路标志色的识别性。因此,为了避让安全色,同时提高与周围环境的亲和力,线路颜色可适当调和为复色后使用。”晏教授表示。

专访川美副教授晏莉:为何对重庆轨道交通情有独钟?,微信图片_20230109152527,第3张

晏教授告诉记者,“乘客选择轻轨出行一般行为可以分为四个内容:乘车、下车、 换乘、出站。其中换乘分为站内换乘与站外换乘两种方式,当时重庆轨道交通只有站内换乘方式。轨道交通发展迅速,几乎可以延伸到城市的每个角落,频繁的换乘在所难免,再加上站内换乘的空间关系通常较为复杂,因此,其视觉导向系统的合理设置显得尤为重要。换乘视觉导向识别系统应充分考虑乘客的不同需要,视野之内应能找到关于环境、方位、咨询等信息,以帮助乘客方便地选择正 确的行程和路线。”在设计这一环节上,晏教授遵循合理设置视觉导向识别的原则,在交通高峰人流大的通道地面上增加人行方向箭头,使乘客快速通过;在拐角处设置防撞图标,防止人流碰撞;视觉导向识别标志的位置应优先于商业广告及商铺招牌等;增加重复类似的视觉导向信息,连续诱导的导向形式会增强乘客的信心,加快换乘步速; 采取分层安排的原则,简化同一位置导向识别标志设置的数量。

专访川美副教授晏莉:为何对重庆轨道交通情有独钟?,微信图片_20230109152535,第4张

晏教授表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而作为轨道交通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轨道交通视觉导向系统,它是直接服务于广大乘客的,是客流流线组织的重要保障,是提高交通出行的便捷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的重要依据。晏教授对重庆轻轨交通视觉导向识别系统的设计,为乘客创建了舒适、现代、美观、人性化的乘车环境,使轨道交通视觉导向朝科学化、数字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文/赵海涛)

导向视觉轨道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