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2017(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2017版本)

连锁店铺045

沥青中面层摊铺完能开放交通吗?

按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规定,沥青面层摊铺后,必须经过压路机碾压,达到规定的遍数后,沥青面层路面才能符合设计的强度,但是由于刚刚摊铺碾压的沥青面层,温度还很高,还不能立即开放交通,要等到沥青面层温度降低后,才可开放交通,否则会造成沥青面出现层车辙等,影响路面的平整度。

沥青路面施工规范和技术要求?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准备阶段包括:

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2017(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2017版本),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2017(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2017版本),第1张

a. 基层验收;

b. 材料、机械设备的检查;

1.1基层验收

基层分新建和利用原路面两种。高等级公路要求除临土基靠前 层底基层可路拌施工外,均采用集中拌和、机械摊铺的方法进行施工。

为提高路面的平整度从基层开始就严格挂线施工,达到施工技术规范要求的各项指标。

目前为提高工程质量减少路面裂缝多在上基层上每隔15—20米切缝铺设土工格栅或土工布撒布改性沥青处理。

在原有路面上铺筑沥青混凝土也应严格验收,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有坑槽、沉陷、泛油、混凝土路面碎裂等病害加以处理。

对有较大波浪的地方应在凹陷处预先铺上一层混合料,并予以压实,不必考虑摊铺厚度的均一性。

1.2材料、机械设备的检查

1.2.1原材料

沥青混合料拌和前应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及规范要求选择好各种材料。

必须对材料来源、材料质量、数量、供应计划、材料场堆放及储存条件等进行检查。

沥青混合料中使用的粗集料,通常是2—3种不同规格的石料经掺配组成。

在施工过程中要保证有稳定的合格矿料级配,就要求在石料的供料和收料过程中,保证不同规格碎石颗粒要有一致性。

保持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的

一致性对沥青混合料各项技术指标的稳定性非常重要。

路面施工所用的矿料数量较大,加之施工单位流动性强,施工单位很少有自己组织的石料加工厂。

同时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利用当地生产的材料。

现在社会上生产碎石材料的厂家都属于建材部门或地方的集体或个人所有,生产的材料又是常用于水泥混凝土。

而水泥混凝土对集料规格的要求与沥青混凝土对集料的要求是不同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材料对砂、石料的质量和规格要求更高,因为它在相当程度上要依靠集料的嵌挤作用形成路面强度并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实践中认识到,同一个工程从多个厂家购进石料,会出现品种杂,而且规格上参差不齐的现象。

名义上是同一规格粒径的石料,出自不同厂家,甚至是一个厂家由不同型号机器加工的石料,其材料级配也是有差异的。

用这些碎石直接掺配后生产的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由于不同规格集料级配的不均匀性,常导致混凝土的质量难以保证。

因此在室内实验认定的各厂家生产的石料性质、强度等指标合格的基础上,选取生产量能满足需用的一或二个厂家的石料。

如能采用对进场的各家不同规格的集料进行二次筛分的工程措施,使分离出的不同规格的集料配比均匀一致。

就更多可保证拌制的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矿料级配组成的均匀性,从而保证沥青混凝土质量的稳定性。

1.2.2施工机械

施工前应对拌和厂及沥青路面施工机械和设备的配套情况、性能、计量精度等进行检查。

拌和前特别要注意沥青拌和楼电子秤的准确度。

从而保证骨料、粉料、沥青等各种物料配比精度。

摊铺设备的选型也很重要,陕建ABG8620型全自动找平摊铺机,整幅一次摊铺(全宽12M),能很好控制摊铺厚度和表面平整度。

2.试验段的试铺高级公路面层在施工前应铺筑试验段。

试验段的长度应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宜为100~200M。

试验段宜在直线上铺筑。

分试拌及试铺两个阶段,包括下列实验内容:

2.1根据沥青路面各种施工机械相匹配的原则,确定合理的施工机械、机械数量及组合方式。

2.2试拌确定拌和机的上料速度、拌和时间、拌和温度等操作工艺。

2.3通过试铺确定:透层沥青的标号与用量、喷洒方式、喷洒温度;摊铺机的摊铺温度、摊铺速度、摊铺宽度、自动找平方式等操作工艺;压路机的压实顺序、碾压温度、碾压速度及遍数等压实工艺;以及确定松铺系数、接缝方法等。

2.4规定的方法验证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结果,提出生产用的矿料配比和沥青用量。

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2017(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2017版本),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2017(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2017版本),第2张

2.5建立用钻孔法及核子密度仪法测定密度的对比关系。确定沥青混凝土或沥青碎石面层的压实标准密度。

2.6施工产量及作业段的长度,制定施工进度计划。

2.7全面检查材料及施工质量。

2.8施工组织及管理体系、人员、通讯联络及指挥方式。在试验段的铺筑过程中,应认真做好记录分析,直接取得一手施工资料。在正式路段上施工时,要按照试验段施工时所取得的试验数据进行施工。

3.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包括: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拌和、运输、摊铺、接缝处理及碾压。

3.1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拌和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机械、拌和时间、拌和温度、热矿料二次筛分、沥青用量等是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稳定性和平整度的重要因素

沥青混合料必须在沥青拌和厂采用拌和机械拌制。可采用间歇式拌和机或连续式拌和机拌制。

当工程材料从多处供料、来源或质量不稳定时,不宜采用连续式拌和机。

沥青混合料拌制时,沥青和矿料的加热温度应调节到能使拌和的沥青混合料出厂温度(石油沥青120~165摄氏度;煤沥青80~120摄氏度)。

混合料温度过高时,影响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从而影响到混合料的稳定性。

沥青混合料拌和时间要以混合料拌和均匀、所有矿料颗粒全部裹覆沥青结合料为度,并经试拌确定。

间歇式拌和机每锅拌和时间宜为30~50s(其中干拌时间不得少于5s),连续式拌和的拌和时间由上料速度及拌和温度调节。

拌和厂拌和的沥青混合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料、无结团成块或严重的粗细料分离现象。

如发现不合格时应及时调整。

3.2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运输混合料的运输采用较大吨位的自卸汽车运输。

从拌和机向运料车上放料时,应每卸一斗混合料挪动一下汽车位置,以减少粗细集料的离析现象。

运输过程中注意加盖蓬布,用以保温、防雨、防污染。

沥青混合料运输车的用量应较拌和能力或摊铺速度有所富余,保证摊铺机连续不间断摊铺。

注意卸料与摊铺机之间的距离,防止碰撞摊铺机或倒在摊铺机外,引起摊铺不均匀,影响路面的平整度。  

3.3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摊铺在合格的基层上按规定撒布透层、粘层、铺筑下封层后,可进行混合料的摊铺。

首先进行施工放样。

准确的施工放样避免基准钢线的重度影响,其钢支柱纵向间距不宜过大,一般5~10米并用紧线器拉紧。

同时要加强监视,防止现场人员扰动,造成摊铺面的波动。

摊铺前,还要及时进行立柱、横坡度、厚度等各项指标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摊铺机摊铺速度匀速行驶不间断,借以减少波浪和施工缝,试验人员随时检测成品料的配比和沥青含量,及时反馈拌和厂,及时调整。

设专人消除粗细集料离析现象,如发现粗集料窝应予铲除,并用新料填补。

此项工作必须在碾压之前进行,严禁用薄层贴补法找平,以免贴补层在使用过程中脱落压碎,引起面层推移破裂。

摊铺中的质量缺陷主要有:厚度不均,平整度差(小波浪,台阶),混合料离析、裂纹、拉沟等。

①粉料过多,温度不当,砂石未完全烘干,机械猛烈起步和紧急刹车,刮料护板安装不当均可引起裂纹。

②沥青含量过多或过少,矿粉含量不足;骨料尺寸与摊铺厚度不协调;振捣梁与熨平板的相互位置调整不当,振捣梁、熨平板底面磨损;刮料护板安装不当,熨平板接缝处理不当等引起拉沟。

③供料速度不匀;机械起步和刹车过猛;摊铺速度不均匀;熨平板工作迎角调整过当摊铺机发动机或驱动链条松紧度未调好均会引起小波浪。

④熨平板底面磨损或严重变形时,铺层容易产生裂纹和拉沟,故应及时变换。

有时熨平板的工作迎角太小,也会使铺层的两边形成裂纹或拉沟。

调整熨平板的前缘拱度,并在试铺中多次调整,直到能铺出具有良好的铺层为止。如果多次调整仍消除不了上述缺陷,就应该更换熨平板的底板。

当矿料中的大颗粒尺寸大于摊铺厚度时,在摊铺过程中该大颗粒将被熨平板拖着滚动,使铺层产生裂纹、挂沟等。

所以应严格控制矿料粒径,使其最大尺寸在规范之内。

混合料的配比不当,会产生全铺层的裂缝,因为振捣梁在摊铺过程中混合料进行捣实的同时,还要将它向前推移。

如果混合料的大颗粒过多,就会出现全铺层的大裂缝。

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2017(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2017版本),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2017(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2017版本),第3张

为了消除这种裂缝,有时可将熨平板加热进行热熨,但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改变混合料的配比。

⑤轮胎摊铺机气压超限(一般为0.5~0.55mpa),摊铺机宜打滑;气压过低,机体会随矿料重量变化而上下变动,使摊铺层出现波浪。

履带式摊铺机履带松紧超限将导致摊铺速度发生冲脉,进而使铺面出现搓板。

履带或轮胎的行驶线上因卸料而洒落的粒料未清除,该部分摊铺厚度易突变。

⑥被顶摊的运料车刹车太紧,使摊铺机负荷增大,或料车倒退撞击摊铺机或单侧轮接触、另侧脱空等会引起速度变化或偏载,使铺面出现凸楞。

施工中往往靠前 、二车料质量较差,注意取舍或调剂使用。

⑦自动熨平装置中,挂线不紧,中间出现挠度,会引起铺层波浪。

⑧采用冷茬法摊铺时,其纵向接茬由于密实度不够,行车不久往往会出现坑洼和裂缝。

因此必须注意接茬的重叠量,并在前一条摊铺带未被弄脏或变形之前就摊铺后一条。

3.4沥青混凝土面层的碾压

保证路面达到设计的密实度和良好的平整度,是沥青路面摊铺碾压阶段的主要工作目标。

达到此目的关键是要使沥青混合料在适当的温度下实施碾压。尤其是初压阶段,应尽量在规范要求的温度范围内的较高温度下短时间完成。

这就要求在施工组织上拌和机和摊铺机在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必须匹配,即拌和量略大于摊铺量,使混合料铺筑在缓慢、均匀、连续不断的条件下进行,并做到边铺边压。

对于发生推移现象的面层,要及时取样做马歇尔试验和矿料级配试验。

从现场观察和试验数据上分析,推移的原因如下:① 集料过于密实,面层起骨架作用的大颗粒骨料相应较少;② 沥青混合料沥青含量相对较高;③ 下层顶面有浮料无及时清理干净或有风沙浮尘的影响,造成局部推移。对略有推移的沥青混合料,一般情况下是集料的时段性级配不均匀造成的。一般来说,其各种技术指标基本上是符合要求的。

可采用调整碾压的方法。

实践证明初压温度低时推移较为严重,初压在120--130℃温度条件下,短时间内完成是提高压实质量的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 方式。

沥青路面是一种常见的道路建设材料,具有良好的耐候性和耐久性能。施工沥青路面应符合相关的国家和地方规范,以下为常规施工规范和技术要求:1. 材料要求:沥青路面用的沥青应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其温度应在135℃~155℃之间,同时还需要配合选用合适的细集料、粗集料和沥青稀释剂等材料。

2.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开挖路面、进行压实处理、进行基层平整工作,并进行基础处油污的清理等等。

3. 推举料:首先应先将底层路面擦净,并在路面上均匀撒上密封材料,然后在密封材料表面均匀地撒上一层面层料,并整体铺平增厚,铺层厚度控制在2~3cm。

4. 紧实工作:将面层料密实,达到减小沥青渗失以及在强风天气下避免料层浮扬等作用,主要分为滚力压实和振动压实两种方式。

5. 车道划线:沥青路面施工完成后,需要在路面上进行车道划线和标志的标注,以提高交通安全性能。

需要注意的是,沥青路面施工的具体规范和技术要求,可能因地理位置和实际应用情况等不同而有所区别。在施工前,最好咨询当地专业的道路建设公司或相关的机构,以确保施工工序的规范化和安全性。

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你好,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通常要包括以下内容:路面检查和评估、洒布尘埃和填补路面裂缝、表层修补和翻新、路面封层、整体覆盖和路面改良等。

其中,路面检查和评估是最基本的养护工作,通过对路面的检查,得出路面损坏的类型和程度,以确定养护的具体措施。

洒布尘埃和填补路面裂缝是常规的养护方式,可以防止裂缝扩张和水分渗透。

表层修补和翻新是处理路面局部损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让路面保持良好的平整性和排水性。

路面封层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养护方法,可以延长路面使用寿命。

整体覆盖和路面改良是比较大规模的养护措施,能够修复或改善道路的结构层和基层等问题。以上内容是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

5cm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

据悉5cm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包括:路面平整、压实、排水、防滑、厚度、材料、温度、强度等规范,以确保路面施工质量和安全。

在进行5cm沥青路面施工和验收时,可以参考以下规范:

1. 设计要求:在施工前,首先要确保设计方案满足相关的规范和要求,包括路面厚度、路基处理、沥青混合料配合比等。

2. 前期准备:施工前要进行现场勘测和测量,确保路面的平整度和坡度满足要求,清理路面上的积水、污物和碎石。

3. 沥青混合料准备: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沥青混合料的配制和搅拌,确保配合比和质量达到要求。

4. 施工工艺:将沥青混合料均匀地铺设在路面上,然后通过压实设备(如压路机)进行压实,确保路面的密实度和平整度。

5. 验收标准:施工完成后,进行沥青路面的验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路面平整度、厚度、坡度、表面平整度、纵横平整度、压实度等。

6. 验收方法:验收可以通过目测、测量和检测等多种手段来进行。例如,使用平板仪、坡度仪、光泽度计等仪器来检测路面的平整度和表面质量。

7. 验收标准:验收标准可以根据地方性规范或相关行业标准进行制定,例如国家标准《公路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GB 50459-2008)。

需要明确的是,以上仅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施工和验收规范,具体的要求应根据当地的法规、规范和项目特点进行确定。建议在进行工程施工前,咨询相关专业人士或工程师以获取准确的施工和验收指导。

5——10cm。关于农村道路硬化,沥青路标准是多厚;高速公路的沥青厚度大于1.5公分,正常是2公分。市政道路一般采用两层沥青,一层是4cm,一层是6cm,一共10cm。农村改造土路沥青厚为5cm,沥青路面是指用矿物材料和道路沥青材料混合铺筑的各种型类道路。

《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是指关乎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的技术规范。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于1986年7月1日施行,适用于新建和改建的公路、城市道路及厂矿道路的沥青路面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