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宇: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设计新闻027

去年底广东省就明确提出要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佛山正在以自己的行动,塑造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佛山样板”。他从夯实乡村发展的产业基础、实施高质量的乡村建设、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和

佛山样板的启示四个方面展开。

张红宇: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第1张

一、夯实乡村发展的产业基础

张红宇表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要求。乡村振兴重在产业振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是前提。

广东是我国经济总量第一大省,佛山是珠三角核心区域,最有条件先行实践中央的要求。佛山在突出抓好粮食安全稳定供给,提升粮食单产水平,确保总量稳定增产的前提下,佛山市实施现代都市农业三年行动计划,围绕花卉、水产、畜牧、果蔬四大标杆产业链环节需求,发展以一二三产业融合为特征的现代都市农业。对于实现农业稳产保供、竞争力提升,农民就业增收,农村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张红宇: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第2张

1.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产业兴旺要瞄准农产品加工业。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促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打造链条完备、紧密衔接、纵横配套的农业全产业链。从全国情况来看,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18.5万亿元、增长4%左右。

佛山紧紧围绕都市农业发展方向,致力于发展多种新产业新业态。据最新统计,除了水产值达到185亿元之外,预制菜以及花卉产业均达80亿元大关,特别是预制菜产业崛起,促进了农业产业、工业制造、美食文化等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水区拥有广东省首家预制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区预制菜研发、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全产业链全面贯通,预制菜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张红宇: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第3张

2.发展富民产业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都要靠产业。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超过55%,每个脱贫县都培育了2~3个特色主导产业,近3/4的脱贫人口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广东致力于推进全省县镇村高质量发展。佛山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就业容量大、增收效益好的“土特产”,持续推进全域养殖池塘改造提升。三水区集聚各种资源力量高水平打造2个超千亩省级示范性美丽渔场,对于全面提升渔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大意义。

3.推进农村观光旅游休闲产业大发展

在保护绿水青山中谋发展、在保留乡土特色中求创新。要依托优美的田园风光和乡村人居环境,更要围绕乡土景观与特色产业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体验产品,让游客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2019年,我国观光旅游休闲产业增加值达8500亿元,已经超过当年农业增加值10%以上,吸引游客达33亿人次,解决了约8000万人的就业问题。预计今年,观光旅游休闲产业将呈爆发式增长。佛山有优越的农业资源禀赋和市场优势。通过建设集农业科普、观光、教育、体验于一体的大型示范性农业公园,打造一批乡村网红打卡点精品路线,推动乡村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三水区着力打造岭南水乡、千年村落、生态屏障三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深入挖掘农村生态涵养功能、休闲观光功能、文化体验功能等,使乡村美丽经济受市场追捧。

张红宇: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第4张

4.数商兴农、数字经济要在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几年,广东在数字技术应用于农业方面有广泛的实践,海洋牧场、智慧渔场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三水区南山万亩智慧农业园获评广东省数字农业园称号,力争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都市农业综合示范基地。数字技术渗透于农业各产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实施高质量的乡村建设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赋予了乡村建设特别重要的意义。人居环境要促使乡村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逐步让农村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1.做好规划

编制村容村貌提升导则,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村庄风貌,防止大拆大建、盲目建牌楼亭廊“堆盆景”。实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建立完善传统村落调查认定、撤并前置审查、灾毁防范等制度。制定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建设指引。佛山致力于城乡融合,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效果明显。三水区坚持全域联动,通盘考虑全区城乡资源禀赋,由点及面连片集中建设,打造全域美丽乡村精品路线,发挥农业多重功能、农村多重价值、农民多重身份(职业)的优势,激发产业兴旺新活力,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张红宇: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第5张

2.农村基础设施要强弱项、补短板

以市域、县域为载体,统筹城乡融合要素配置,推动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倾斜,给农民一个清新洁净的美好家园,共享发展成果。

3.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发展城乡学校共同体、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养老服务联合体”。三水区统筹实施城乡教育、医疗、文化、政务服务融合提升四大行动计划。推进农村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全面深化“名校+”工程,全力实施全区城乡医疗救助均等化,为推进城乡逐步迈向公共服务“无差别”树立了典型样板。

张红宇: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第6张

4.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加大村庄公共空间整治力度,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巩固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成果, 引导农民开展户内改厕。加强农村公厕建设维护。以人口集中村镇和水源保护区周边村庄为重点,分类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及时清运处置,实现村收集、乡集中、县处置。推进厕所粪污、易腐烂垃圾、有机废弃物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佛山全域推进乡村“美丽经济”发展,三水区建立的“美丽指数”定期发布机制,以指数化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果规范化、可视化反映,形成美丽指数为导向的“创建验收-长效管理-指数发布”美丽乡村创建全流程工作体系,对于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创新性与借鉴意义。

三、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乡村治理,既要有“面子”,更要重“里子”。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既要强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使乡村更漂亮;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社会氛围。

1.加强党的领导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以《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制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为抓手,强化中央统筹, 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张红宇: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第7张

2.传承发展农耕文明

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农耕文化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 挖掘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等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古村落、古建筑、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挖掘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农耕文明传承现代元素。

广东具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积淀,尤其是佛山是农耕文明传承的核心区。南海区西樵镇“大学生村”令人印象深刻。三水区将乡土文化特异性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弘扬南部乡村水文化,中部乡村广府文化,北部乡村“田园文化”、归侨文化,深刻体现了传统民俗特色与田园风貌。

3.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完善网格化管理、 精细化服务,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治理方式。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乡村建设,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

为完善基层治理,三水率先在全市试点并全面推进全科网格建设;创建“四姓同一祠堂”的和谐治理模式;探索“新三水人”融入模式,逐步建立了井然有序又勃勃生机的善治乡村。

张红宇: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第8张

四、佛山样板的启示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要树典型,树样板。广东是经济大省、农业大省,最有可能率先成为农业强省。而佛山在践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践方面的经验做法,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深刻启迪,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做出了积极贡献。

1、以改革为动力

佛山富有农村改革创新传承,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在全国率先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实践。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农村改革方面要有新思路、新举措。在坚持农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的基本制度前提下,土地经营权的不断流转,并在不同主体间得到共享,使改革开放之初的“家家有地,户户种田”到今天“家家有地,户户不一定种田”、从“农地农用农民用”到今天“农业农用全民用”的趋势逐渐形成。总书记再次强调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都要求推动土地制度变革,在这方面佛山市理应有更大的创新作为和有益探索,为全国塑造样板。

就经营体系创新而言,广东省农村土地流转率达40%以上,高于全国35%的水平,佛山的土地流转率更是高达90%。要大力发展规模经营,培育包括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特别是农业企业等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先进理念、技术、手段、方法在小农户中的应用,在组织农民、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发展农民、富裕农民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在一般农户拥有承包权,并有回乡种地可能的前提下,培养一批专职农业成产经营的从业队伍,形成“家庭传承者兼业+外来从业者专业”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重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格局。

张红宇: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第9张

就产权制度改革而言,佛山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发源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始终坚持探索适应新环境、新变化的模式与道路。通过探索清产核资标准体系,打造全域统一“三资”管理服务平台,以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方式方法,有效破解了土地集约难、企业发展经济效益获取与社会责任履行脱钩等问题,赋予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财产权益,使其更有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促进了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为做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下半篇文章,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做出了新的贡献。

2、以发展为目标

因地制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有产业支撑,各地资源禀赋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不同,产业发展有不同的路径选择。

佛山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41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97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79:1,低于2.45:1的全国平均水平,三水区为1.34:1。佛山的乡村产业发展要围绕城乡居民需求,在稳定提升粮食自给率的前提下,聚焦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发展多元产业业态,满足城乡居民对于农产品的多元需求。同时,为广东、为全国发展高效农业,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建设农业强市、强省、强国提供样板。

张红宇: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第10张

加大投入。灵活应用多种政策工具,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杠杆效应,探索社会资本支持乡村振兴模式和路径,构建全链条体系促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格局,补齐农业投入短板。

通过发行国债、专项基金、专项贷款等形式,加大重资产投入力度。

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按《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要求,增加工商资本投入农业的信心,特别是在农业科技、数字经济等高端产业发展方面,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功能作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肆意侵犯民营资本相关权益。

建设多层次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利用金融、保险、期货、再保险、担保等政策工具,释放其在规避农业各种自然、经济、市场和社会风险方面的功能作用。

城乡融合。城乡融合要从县域经济抓起,佛山各区县抓好了城乡融合,佛山城乡融合就有了坚实基础。“城乡融合促乡村振兴”是三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线,“城乡一体、区域协作、三生融合、镇村联动”的乡村全域振兴新格局擦亮了城市三水底色。要坚持城乡融合理念,致力于农村全面进步。新基建重点要把农村摆进去,升级乡村建设行动要求,全面提升农村发展水平,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差距,探索与塑造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广东道路以及佛山样板。